前不久,诊所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性,面色有些苍白。一见面,我就看他双手撑着腰,说话有些虚弱无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说是这半年以来感觉腰特别痛,酸软无力,腿脚也软绵绵的,还特别怕冷。最近心好像也跳得快了,经常“突突”的。脑子很乱,总爱胡思乱想,担心很多。
继而小声告诉我,还常出现尿频尿不尽、遗精的情况。我又看他脉象沉细。便推断这是典型的心肾两虚引起的病症。
让他试试只有三味药的茯菟丸,补肾又能养心、安神、补血。不出所料,用药一周后,他面色红润起来,腰痛和心神不安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
茯菟丸出自宋代的医学典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组方:菟丝子、白茯苓、石莲子(去壳)
使用:上述三味药捣碎成细末,用酒煮后,加入山药泥做成小药丸,温水送服,一日三次。
功效:主治心肾两虚,心气不足,思虑忧心太多;肾经虚损,阳气不固,出现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泻等症状。
菟丝子味甘、辛,性平偏温,归肝、脾、肾经。是一味常见的补肾名药。
在中医里面,植物的种子一般都可以补肾精,“精化而为阴阳”。在这里菟丝子就能够阴阳双补,既补肾阴,也补肾阳。但总得从药效上来说,更偏向于补益肾阳。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补肾阳的药材,虽然助升肾阳的效果不错,但是极容易因补益太过,继而燥热生火。
而菟丝子的药性就相对平和,补而不燥,阴阳协调。一般可与其他的补肾药合用,如参茸强肾片中,就用了菟丝子搭配杜仲、当归、人参和黄芪,治肾阳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头晕、耳鸣等症状。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
赤茯苓可以用来消肿、利尿、清除湿热,而白茯苓则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去除脾胃中多余的水湿,以强健脾胃;一方面作用于下焦,帮助身体中的水液排出体外。
相当于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指挥车辆有序的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行驶,确保道路不拥堵,名方茯苓白术汤中的茯苓正发挥了这方面的功效。
此外,白茯苓还有养心安神的效用,我们都知道“脾生血,心主血”,脾胃会把五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而心需要血液的濡养才能安定。
在这里,白茯苓通过去除脾胃中的水湿,增强了脾胃的转化功能,气血因此变得充裕,心神也得到了安养。
石莲子是睡莲科植物莲的老熟的果实,味甘涩微苦,归脾、胃、心经。也叫作“甜石莲”“壳莲子”“带皮莲子”。
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莲子”同为莲的果实,但是采收时间有所不同。石莲子一般是在莲完全老熟后采摘,而莲子是在果实新鲜之时就采摘。
相比于莲子,石莲子性更寒,偏重去除脾胃的湿热,以达到健脾的功效。而莲子更偏重养,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更适合。
该方中用石莲子取其清湿热,开胃进食,清心宁神,涩精止泄的功效。可用于治心烦、失眠、尿浊等症状。
诸药合用,以补肾养心安神为主,通过调理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达到补血的作用。
后用山药为丸,可以滋补肾阴;酒煮诸药,有助于活血行气。共同达到了补肾阳而不伤肾阴,补肾又养心,活血又补血的功效。
在中医中,心属火位,肾属水位。心火下降可以温煦肾水,避免肾水寒凉;肾水上济心火,又可以防止心火过盛。心肾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肾相交”。
肾为“先天之本”,喜温和,心火下行会使得肾阳充足,肾气充盈;心“主神明”喜平静,水有降火止燥的作用,因此肾水上行,使得心能够藏神,变得宁静。它们就好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好兄弟,彼此互补,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在这里,若是肾变得亏虚了,就没有“力气”把肾水向上输送到心,因此心火没了“外敌”就变得亢盛起来,内心感觉时时躁动,无法安定,扰动肝脏,就会出现忧虑担心等症状。
而此时心火没有了肾水的引导,也无法下行,肾失去了心火的“加热”就会变得寒凉,肾阳因此更加亏虚了。
所以经常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怕冷,乏力,男性问题等症状,还可能伴有耳鸣头晕等情况。
所以说,要治心肾两虚,通常会选择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补肾阳,让肾水可以上行,一方面养心安神,使得心火下降。
双管齐下,让心肾相交,修复好了彼此之间来往的桥梁,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茯菟丸就起到了修建桥梁的作用,可谓用药十分巧妙。
此外,茯菟丸在具体用方时,还经常加入五味子,来补益五脏六腑,加强补肾宁心的药效,同时也能调和诸药。
1、因湿热下注引起的问题,主要特征是小便短赤,舌苔偏黄腻,下部潮湿胀痛等症状,不宜服用
2、茯菟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外感发热之时,不建议使用
3、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4、对上药有过敏,以及有慢性病的人群,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