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讯:基础性制度建设为中国基金业大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2023-03-07 09:43:30 来源:中国基金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中国基金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背后,基础性制度建设起到了基础保障的作用,并为公募行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从1997年11月14日发布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公募基金制度规范开始了早期探索,到2003年10月28日颁布《基金法》,进入制度规范阶段。

2013年6月,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施行。作为基金行业的根本大法,新《基金法》遵循“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原则,为公募基金提升管理能力、拓展创新空间、打造竞争优势提供了法律指引。

此后,公募基金持续优化机构、产品、人员准入制度,放开直至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修订基金托管、销售、高管及从业人员办法等,这些都让公募市场参与主体更趋多元化,持续激发行业活力,推动行业不断扩容。

2013年新基金法正式施行后,迎来了公募基金规模快速发展,2017年6月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关口,跨越式迈进“10万+”时代。

2018年4月发布的“资管新规”,开启了统一的大资产管理时代,新规打破刚性兑付,让资产管理回归本源。各类资产机构同台竞技,公募基金凭借突出的资产管理能力,迅速得到投资者的认同,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支持公募行业差异化发展、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等,列举了事关公募基金行业长远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详细举措,明确了公募基金业高质量发展总原则,为公募基金与客户价值同提升、共进步指明了方向。

多项基金行业基础制度改革,促进了公募产品创新发展,前瞻性做好全行业风险防控,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多项中长期资金引入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资管新规后,资管行业以公募基金业为标杆,基金行业也抓住机遇,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截至2023年1月末,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也从2016年底的不足10万亿元迈入27万亿体量,权益类基金占比不断攀升,中长期资金占比抬升,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渐入佳境。

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统一了各大市场发行制度,夯实了直接融资体系的制度基石,提升投融资效率,进一步完善了实业和金融业的互动机制,形成投融资两端良性互动生态,也让“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更加顺畅,这些都将为公募基金继续发展提供沃土。

“中国资本市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持续推进基础制度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为公募基金行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公募基金行稳致远提供了保障。”李一梅称,在基础制度日益完善的环境下,公募基金将焕发新活力,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经雷也表示,回顾这些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持续推进基础制度建设,为行业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完善公募基金行业生态,更加便捷高效地为投资者提供服务,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形成规模和口碑的良性循环,助力行业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

陈文宇也认为,公募基金作为资金端和企业端之间的桥梁,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基础制度建设。融资端来看,基础制度旨在畅通企业融资渠道,为资本市场提供优质的底层资产。投资端来看,基础制度旨在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机构的专业能力建设,提升基金持有者的获得感和投研体验。

“基础制度建设有四大贡献:组合投资、强制托管、信息披露、逐日估值。这四大基础性制度建设奠定了公募基金行业大发展的基础。”胡立峰也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