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5月25日讯 (记者 何普言 通讯员 石彦黎 )5月25日,记者从成武县“彩虹豆”志愿者协会了解到,王晓璐从7岁开始跟着父亲做志愿服务者,27年从未间断。2010年,她加入成武县“彩虹豆”志愿者服务协会后,她更是把“善小常为”作为一种习惯、一份事业去坚持。12年间,她从一名志愿服务“参与者”成长为志愿活动“组织者”,带动317名队员组织各类活动1680多次,义务助老3960余人次,通过心理辅导帮助600多名留守儿童走出困境。
种下一颗“善”的种子
王晓璐的父亲是位退伍军人,也是影响她做善事的第一人。“7岁那年,春节刚过,跟着母亲去火车站送父亲回部队,刚到进站口,就看到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蜷缩在角落里啃着干馒头,手被冻得发紫。父亲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午饭递给老人,又掏出20元钱塞给老人。”王晓璐说,正是父亲的这个小举动,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善”的种子。小小的她开始学着给拉车吃力的老奶奶搭把手、给灾区儿童捐衣物等。“该出手时就出手,能帮一把帮一把”,就是儿时和父亲的约定,让她在公益事业的生涯中默默坚守了27年。
萌生一串“善”的行动
上世纪90年代,父亲退伍后到乡政府从事文秘工作,工作之余,经常为不识字的村民代写家信,一封封家书传递着亲人的思念和问候。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王晓璐开始为父亲分担写信一事,这一写就是5年,乡亲们都亲切地叫她“小信鸽”。
后来,父亲到报社当编辑,毫无保留地传技术、带徒弟,培养了一百多名新闻宣传员。在父亲的影响下,王晓璐也发挥自己演讲和沟通的特长,结对帮扶有自闭倾向的农民工子女,在每周末游戏互动、手工制作和每月心理辅导中,她用温柔的语言和孩子们交流,慢慢走进孩子内心世界,帮助155名孩子走出孤独,变得开朗好学。她还从中选出特殊家庭,为其筹建2处“希望小屋”。在“助小”方面,她还作为菏泽市宣讲团成员,义务走进校园宣讲16场,受益中小学生4000余名。
参加工作第二年的一个早晨,王晓璐在上班路上碰到一位迷路的老奶奶,看到她手腕戴着的联系方式,她立即拨通电话,在原地等候正焦急寻找母亲的李志。原来老奶奶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一大早,趁家人不注意跑出家门找不到回去的路。这件事让王晓璐深受感触,从此之后,她开始参与“助老”公益行动,创新“为老人拍照”志愿服务,采取跟拍的形式,为老人拍摄生活照片,赠送相册,帮助老人用照片唤醒记忆。截至目前,她组织深入21家敬老院、65个村庄,为1716名老人拍摄照片,送出963本相册。“为老人拍照”这一项目荣获第二届山东省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银奖,被写入山东省《青春扶贫志愿者行动》典型案例。
汇聚一团“善”的力量
如今,作为“彩虹豆”志愿者服务协会的一名组织者,王晓璐带动更多队员加入志愿行列,也带着自己7岁的女儿接续传承“善小常为”。先后通过“义拍义卖”“闲物送人”“慈心一日捐”等形式筹集善款180余万元,用于帮助困难群众和困境儿童度过难关。2020年,她组织开展“电力直播带农货”活动,化身“带货主播”,帮村民解决滞销产品,2个小时卖出10万余元物品,村民脸上笑开颜。其所在的志愿团队“彩虹豆”先后获评“山东好人”“中国好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27年坚守,王晓璐用3900个志愿时长,践行着儿时的约定——该出手时就出手,能帮一把帮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