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Undinge: Umbrüche der Lebenswelt)
(相关资料图)
[德]韩炳哲 著,谢晓川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5月
今天,我们不停地搜索,却没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不断地获得粉丝,却难以建立持久的友谊;我们留下大量数据,却形成不了稳固的回忆……德语世界的哲学明星韩炳哲在新作《非物》中诊断——今天,我们正处在从物时代向非物时代的过渡!在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中,韩炳哲以干净利落的文风,对我们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批判。从智能手机的全球流行到人工智能的崛起,通过分析数字社会“非物化”趋势所带来的焦躁、短视与孤独,这本书不仅诊断出我们时代的症候,还将激发读者反省自身的处境。
《哲学的价值:一种多元文化的对话》(Taking Back Philosophy:A Multicultural Manifesto)
[美]万百安著,吴万伟译,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5月
知名汉学家万百安教授在此书中倡导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开启多元文化主义的对话。他以论辩式的书写,揭示、批判了西方高校中哲学教育所蕴藏的美国沙文主义、种族主义,主张平等地看待中国哲学、印度哲学、非洲哲学中的价值,因为在每种文化的最优秀哲学中,都能发现同样的价值观;同时结合了美国反智主义、精英主义的背景探讨了哲学在人文学科中的特殊角色,以及哲学高等教育之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教授学生追逐利润、掌握更好的职业技能。如其所述:“哲学就像冰川:它移动得非常缓慢,似乎哪儿也没去,但从长远来看,它会彻底改变你生活的世界。”
《现代科学的诞生》(La Nascita della ScienzaModerna in Europa)
[意]保罗·罗西 著,张卜天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5月
现代科学从何而来?对于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是非常理想的科学史入门读物。本书广泛考察了现代科学诞生的背景,为我们呈现了各种传统思潮及价值体系间的复杂互动,如何在17世纪孕育出现代科学。书中描述了现代科学的种种特征,呈现了这种独有的知识究竟“新”在何处,详细介绍了笛卡尔、伽利略、牛顿等重要推动人物的影响,纠正了“科学是枯燥的”、“科学与文化互不相关”等偏见。本书讨论的主题既有常规的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宇宙论、机械论哲学、生物学、医学等科学内容,也有不太常见的“技艺与自然”、赫尔墨斯主义、化学论哲学、磁哲学、时间的发现、地质学、“自然之书与圣经之书”等更深层的内容。这本通俗易懂而又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书,将使读者洞悉科学与哲学复杂交织的关系。
《道德与政治之维》
杨国荣 著,商务印书馆,2023年5月
作为实践哲学的相关方面,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既相互贯通,又彼此交融,对两者的考察则不仅蕴含理论层面的意义,而且呈现现实的关切。本书一方面折射了实践哲学逐渐成为显学的当代哲学发展趋向,另一方面也试图提供对相关主题更为深入的理解。全书分为道德与政治二部分,既涉及如何生活、道德的不同形态、道德领域的本体与动力等伦理思考,也关乎何为政治、政治之域的正当性、怎样理解正义等政治哲学问题,内容涵盖古今中西道德与政治领域的不同方面。
《梁漱溟与现代儒家激进主义的兴起》
王悦之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5月
本书通过对1930年代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思考、主张、规划、实践的全面考察,揭示了其思想渊源与转变逻辑,认为梁氏由乡建理论及实践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即现代儒家激进主义。本书既可深化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了解,又有助于强化我们对1949年前的新儒学及传统社会特性的认识,既具学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柏拉图全集(三卷本)》
[古希腊]柏拉图 著,刘小枫 主编,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年5月
本版《柏拉图全集》由刘小枫教授主编,遵从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忒拉绪洛斯体例,收录柏拉图所有传世作品,包括35篇对话、13封书信、释词1篇和托名作品7篇,分三卷出品。第一卷为中短篇对话、书信、释词及托名作品,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为柏拉图的长制对话《理想国》和《法义》。本版《柏拉图全集》依托苏格兰古典学家伯内特的希腊文校勘本,并参照西方古典语文学家的多种笺注本和权威西文译本,充分吸纳西方柏拉图研究笺注成果。本版《柏拉图全集》由26位译者共同完成,译者均有过古希腊语文学训练,对所译篇目有专门深入研究,多数译者还曾就所译篇目撰写过博士论文,是基于研究的翻译。本版《柏拉图全集》译文紧贴希腊语原文,尽量贴近柏拉图作品原貌,同时注重传达柏拉图作品的文学性和对话的口语特色。译者对某些人名、地舆、诗文典故、语言游戏等做了简要注释,扫除了阅读障碍,提高了中译本的普及性。
《工作室里的自画像》(Autoritratto nello studio)
[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尉光吉 译,拜德雅丨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4月
“我正在这本书中做什么?”“我难道不是冒险把我的工作室变成一间小博物馆,并亲自给读者们当导游吗?”本书是当代深具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的思想回忆录。借用艺术史上耳熟能详的图像主题,阿甘本向自己发起一项挑战——绘制一幅“工作室里的自画像”。从工作室出发,以栖居其间的照片、手迹、书籍、摆件等物品的图像作为绘制的起点,阿甘本的每一道笔触描绘的都是他生命中的人与物——从哲学家到艺术家,从诗歌到音乐,从法国研讨班期间对海德格尔的切近,到他对本雅明手稿和踪迹的追寻,从薇依的伦敦文稿、对阿伦特的致信、麦尔维尔的神学,到夜空中星辰所发出的关乎正义的质询——一切塑形其生命的思想,一切滋养其写作的相遇。由此,阿甘本完成了这项自我挑战:通过仅仅谈论他人来谈论自己,通过工作室里的图像与优雅的散文式写作的并置,重绘了自己与生命中亲历的人与物的紧密联系,进而对自己作为哲学家的生命历程,展开了繁复而致密的回忆、反思……
《现代主义的先驱:20世纪思潮里的群英谱》(The First Moderns:Profiles in the Origins of Twentieth-Century Thought)
[美]威廉·R. 埃弗德尔 著,张龙华 杨明辉 李宁 等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2023年5月
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普朗克、罗素、惠特曼、兰波、毕加索、勋伯格……本书所叙述的是一段内容格外丰富的历史,其间充满了奇闻轶事、仿真陈述、古怪现象和真知灼见。本书跨越了学科界限,涉及艺术、自然科学、文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以现代主义生成期各个领域代表人物的生平为脉络,描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先驱的创造活动和智识突破,再现了世纪之交巴黎、维也纳、圣路易斯和彼得堡等地的创新氛围,展现了一段通俗而又生动的现代思想发展史,精彩地标示了现代主义的开端。对任何有兴趣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段富于想象力的思想史的人来说,本书都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本书曾入选《纽约时报书评》年度优秀读物。
《幕后之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内容审核》(Behind the Screen: Content Moderation in the Shadows of Social Media)
[美]莎拉·罗伯茨 著,罗文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内容日益混乱驳杂,商业性内容审核已成为一项广泛存在、极为必要的工作。而抵御不良内容的主要屏障并非是机器算法,而是人。数以百万计的审核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评估社交平台用户上传的信息,筛选和移除色情、暴力、仇恨言论等不良内容。然而,出于各种原因,这个行业长期游离于社会关注之外,从事相关工作的审核员群体也不被大众所知。在本书中,作者对商业性内容审核这一行业进行了充分的社会研究。基于对从硅谷到菲律宾、专业审核公司和主要社交媒体的一线员工的采访,本书对这个不被人所知的行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考察了互联网商业性内容审核工作的不同类型(短期合同工、专业公司、外包、零工),揭示了审核员们的社会待遇、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职业发展等,并针对内容审核过程中出现的政策争议、犯罪制止、社会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本书对于互联网内容审核员这一“幕后之人”群体的揭示性调查,不仅对商业互联网的现实做出了独到的描述,还提供了对数字时代全球化劳动力未来的洞察。
《何以刑罚:哲学立场的思辨》(Muss Strafe Sein? Positionen der Philosophie)
[德]诺伯特·霍斯特 著,王芳凯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
本书德文原著于2012年由德国贝克出版社推出,是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诺伯特·霍斯特在古稀之年为普通大众读者撰写的一部通识小书。作者关注的主题是刑罚的目的,换言之,惩罚的意义是什么?哪些行为应当受到惩罚?这是受罚者要思考惩罚者更应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作者检视了与之相关的、重要的哲学立场。根据作者的分析,无论是康德和黑格尔的报应主张还是功利主义者的预防论,都无法通过理性的审视。相反,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即一种以普通公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刑罚威慑理论。全书论述简明清晰,作者以一种普遍可理解的书写方式处理了一个哲学与法学之间颇具争议性与紧张关系的话题。
《一个或所有问题:一份哲学草稿(修订本)》
赵汀阳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5月
赵汀阳的原创哲学作品,提出“创世存在论”的形而上学论断,其核心观念,是创造者视域和动词哲学,这是传统哲学因文化或历史原因而错过的重要问题。很久以来,创造者和创世论的问题“法定地”归属于神学,人的思想身份被设定为认识者,而认识者的视域落在了“名词哲学”上,研究如何知道“什么是什么”。追踪名词的视力看见了静态事物,但对于动态行为就视线模糊了。名词无法说明动词,而人类行为及其创作困境都是动词造成的,名词思维不足以穿透甚至错过了人类的存在何以存在的存在论问题。
《普通社会学(第一卷):分类斗争》(Sociologie générale vol.1,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81-1983)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著,刘晖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
本书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普通社会学》(五卷本)中的第一卷,根据1980年代初他在法兰西学院以“普通社会学”为名开设的课程讲稿整理而成。在第一卷中,布尔迪厄关注的是对世界进行命名和分类的基本社会过程,社会行动者使用词语构建社会对象的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斗争。社会学家遇到的是一个已经被命名、被分类的世界,对象和社会现实被已分配给它们的符号所标记。为了避免因想当然地认为一个由社会构成的世界而产生的天真和困惑,社会学家必须研究词语在社会事物构建中的作用。换句话说,必须研究分类斗争,作为所有阶层斗争的一个维度,在年龄阶层、性别阶层、种族阶层和社会阶层的构成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本书是对布尔迪厄一些重要概念,如习性、场的理想介绍。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研究和使用布尔迪厄的学生和学者,以及想了解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的工作的普通读者都会非常感兴趣。
《柏格森主义》(Le Bergsonisme)
[法]吉尔·德勒兹 著,安靖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
这是一部大师解读大师的著作。在本书中,哲学家德勒兹尝试以自己的方法解读另一位哲学家柏格森。德勒兹主要参考了柏格森的《论意识的直接所予》《物质与记忆》《创造的进化》几本重要作品,对其几个重要概念——绵延、记忆与潜能性、直观、生命冲动与绵延的繁复体等——进行了细致解读,而本书的直接目标正是确定绵延、记忆、生命冲动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及其蕴含的进展。对德勒兹而言,柏格森哲学是建立在直观上的严格的、方法论的哲学。借由柏格森,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差异”“潜能”“重复”这些德勒兹重要概念的痕迹。
《从瘟疫中幸存的佛罗伦萨1630—1631》(Florence Under Siege: Surviving Plague in an Early Modern City)
[英]约翰·亨德森 著,刘谦 译,光启书局,2023年4月
1629年,一场瘟疫席卷意大利。遭受瘟疫侵袭的佛罗伦萨城,既没有横尸遍野,也没有发生针对边缘群体的大屠杀,致死率远低于其他意大利城市。历史学家约翰·亨德森超越传统的贫富对立叙事,采取人口统计学、医学、社会、艺术等跨学科研究,将枯燥数据化为生动史实,从亲历者日记、政府官员信件往来、法庭审判记录、志愿团体记录等原始档案文献中,还原佛罗伦萨人为了生存下去,是如何在偏见与良知、法律与情感、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进行抉择的。
《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気の思想―中国における自然観と人間観の展開)
[日]小野泽精一 福永光司 山井涌 编著,李庆 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23年5月
从诸子思想到佛道两教、理学、心学;从医卜星相到琴棋书画;从欧西诸国到朝鲜、日本——“气”的身影无处不在,可谓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绕不过去的一个存在。为何“气”如此重要?20位日本中国学专家从我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考察自先秦以至近代的经典文献,借此分析和展现在我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作为自然和人的基本构成的哲学概念——“气”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归纳我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演变之路。本书把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气”的概念作为“点”,来考究自然观和人的观念这个“面”,它沟通了哲学概念和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阐发了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现实的内涵,是一部文化思想史领域的名著。
《森林如何思考:超越人类的人类学》(How Forests Think: Toward an Anthropology Beyond the Human)
[加]爱德华多·科恩 著,毛竹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行思丨艺文志eons,2023年5月
森林会思考吗?狗会做梦吗?这本书试图讲述的正是人类之外的生物如何创造了开辟新世界的可能性,更是体现了人类学向本体论和去人类中心化的趋势。他的课题涉及到对人类学和“人类”的根本反思,以便我们能够学会“生态化”我们的伦理。科恩的理论建立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的基础上,而在厄瓜多尔的阿维拉,他通过一种民族志的手段深入考察了鲁纳人的生存方式,并试图理解他们是怎样将他们自己与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上最茂密的森林中的各种“存在”联系起来的:比如灵魂的力量,精灵的力量,乃至是树和猴子之间的交流方法。因此,他在书中挑战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即何为人类、人类又如何区别于其他非人类生物的设定。而这种分野,也让作者拥有了新的人类学研究工具。力图颠覆人类语言在探索外部世界中的作用,主张思考并非人类所有,思考超越人类,这一主张在学界是革命性的。《森林如何思考》获得了2014年格雷戈里-贝特森人类学最佳图书奖。这本书以令人惊讶的方式激发了地球生态的想象力,其衍生作品不仅包括在林肯中心首演的同名交响乐,还有国际博物馆展览,以及畅销的小说和非小说作品。该书受到了人类学和环境人文科学领域领先学者的热烈欢迎和认可。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Grundrisse der Kritikderpolitischen Ökonomie(Rohentwurf)1857-1858]
[德]卡尔·马克思 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23年5月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写于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所以又被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一共七本,是后来《资本论》的初稿。在这些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阐述了他的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和一些细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成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在这些手稿中,他还多次提到他编撰政治经济学巨著的写作计划和分篇法,这些都为《资本论》的写作打下了基础。1939年和1941年,这些手稿分为两册先后在莫斯科首次出版,同时编者添加了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修订了莫斯科版,并于1953年由德国狄茨出版社重新出版。本次影印底本即狄茨出版社的德文版,呈现了这七本手稿的历史原貌。
《苏格兰道德哲学十讲》
高全喜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5月
现代西方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明社会秩序,源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之广义道德哲学。全书分为十讲。第一讲、第二讲属于导论性质,论述现代西方文明兴起的脉络和苏格兰启蒙的总体特征;第三讲至第八讲是主体部分,分别论述哈奇森的道德哲学、休谟的道德哲学与文明社会论、斯密的道德情感论与国民财富论、弗格森的文明演进论;第九讲、第十讲是全书结论部分,总结性地论述苏格兰道德哲学中的“激情、利益与正义”“法律、商业与政府”等问题。
《社会建构主义与科学哲学(守望者·知识论译丛)》(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加]安德烈·库克拉 著,方环非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
社会建构主义者主张我们发明了世界的各种属性而不是发现它们。难道真的是我们自己的活动建构了实在吗?是我们一起发明了这个世界而不是发现它吗?针对源自这一争论的各式哲学话题,安德烈·库克拉呈现了全方位的讨论,他分析了各种建构主义论证的优势与劣势,并主张当前对建构主义提出的哲学异议均难以成立。然而,库克拉没有止步于此,他区分了科学信念的社会成因与那种认为所有可探查事实均为建构的看法,借此对建构主义提出新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