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稍有闲暇,38岁的董志明就会坐在茶几前,拿出黑陶烤茶罐,点上火,进行“围炉煮茶”。
在大理剑川,当地制陶的历史已有数千年,其中以黑陶备受大家追捧。尽管历史悠久,但是也有历经冷落的时候。而让土生土长的剑川人董志明最自豪的是,正是在他们家的带领下,将剑川黑陶重新发扬光大。
【资料图】
董志明跟他制作的黑陶瓦猫
作为黑陶州级非遗传承人,董志明说自己一家人都是制陶人,一辈辈传下来,自己也是玩着泥巴长大的。只是时过境迁,当传统遇上现代,此前还畅销的黑陶“大件”如花盆、水缸等器皿,因为实用性不强等原因,销售越来越不尽如人意。“2013年的时候,当时制作黑陶的包括我与父亲在内只有寥寥数人。”
不破不立。
段银开教游客如何为扎染定型染色
随着国家乃至云南省对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了“非遗”发展的探索实践,让“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为了适应市场,董志明父子俩白天制陶,晚上就研究如何制作更适应市场的器具。烤茶罐就是两人在吃火锅时想到的。
“当时,我们吃火锅使用的是固体酒精,我们回来就在想:烤茶能不能使用固体酒精的燃料呢?然后就想到了如何将烤茶罐进行缩小,并制作黑陶烤茶罐。”董志明表示。
最终,董志明研制出了黑陶制作的烤茶茶具九件套,成为了销售爆品。
张跃堂制作凤羽砚台
他又以瓦猫为例。“本来瓦猫是我们云南屋脊上的瑞兽,造型为张着大口的猫,都是一些面目狰狞的神怪。但是现在的人更喜欢可爱一些的器具,于是我们就将原来的瓦猫狰狞的造型改为现在的卡通造型,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应。目前,仅仅我们家一年可以售出一万多个黑陶瓦猫。”
如今,董志明跟父亲成立了剑川黑陶传习馆。每年接受包括学生在内的客人来进行制陶体验。“因为沉浸式的体验可以让大家体验到黑陶拉坯、制作、烧制等过程,所有的工艺都可以看得到。同时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来各种物件,让他能够更好地去了解黑陶、了解非遗,无形中对黑陶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毕竟自己做一件东西跟单独买一件东西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年暑假,已经有3000名学生预约了来我们这里进行研学体验。”
不仅如此,借着中央美术学院挂钩对口帮扶剑川县的机会,传习馆还成为了中央美院的“帮扶”对象。从产品的设计,到包装的美观,在中央美院的帮助下,董志明将十年前的年销售额仅10万元的家庭小作坊,一举扩大到目前的每年260余万元销售额。传习馆延伸出了非遗研学、亲子体验、个性化定制等,为黑陶的传承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来做黑陶,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这是大理州实践“非遗保护+精准扶贫”,升级“非遗保护+旅游”,探索“非遗保护+产业”的一个缩影。
游客在了解白族布扎制品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白族扎染技艺是大理地区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大理州以及云南省的支持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跟丈夫两人开办“璞真染坊”,将家庭式扎染作坊升级为集生产、展示、参观、体验为一体的扎染博物馆,实现年销售7000多万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重要文旅融合项目,为外地观光旅游者创造了解地方文化知识、欣赏传统民俗文化的窗口。不仅在乡村振兴中走在了前列,还为群众拓宽了增收致富的路子。
凤羽砚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加工生产史,具有光泽深沉、易于磨墨等特点,磨出的墨汁流利铮亮,砚盖凝珠,存墨不腐,历来颇受文人墨客青睐。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砚台的实用意义越来越小,凤羽砚台遭遇到了瓶颈。对此,当地开发出了现代砚台。
大理州凤羽砚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跃堂表示,传统砚台多是比较规整的全盖砚,以方形、椭圆形等几何砚台居多,而现在制作的砚台多是根据石头造型、纹理来设计形状,造型多变,不拘一格。不仅如此,他在制作砚台的同时用石材制作茶具,又打开了一个市场。
包括扎染、凤羽砚台在内,大理的布扎、甲马、剑川木雕、鹤庆银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受到“非遗保护+”的影响与鼓励,也让大理州在加强非遗利用与保护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提升传承能力,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全面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从2013年开始,大理州建成了一批非遗重点保护利用设施、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整体宣传保护工作和州级传承人传习补助。积极动员和选派非遗传承人群参加各类研修研习培训,举办传承人群技能提升等传习培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展览、展演等各类传承、传播活动,并不断完善保障措施,走出了非遗保护的大理特色之路。
云南网记者 彭锡